第2919章:朱棣弃青南三郡,兵不血刃统青州(上)
明国的齐系不比其他派系,那是军政大权一手抓的实权军门,说是小军阀也不为过,对于朱棣的王权是存在一定威胁的。
当初齐国并入明国时,本身就有不少将领不同意,毕竟除了朱明之外,已经并融入大秦的张明,也是他们的一个选择。
所以,在很多黄巾余孽眼中,朱棣这个明王,未必就有大秦血统纯正。
只是当时的齐王朱天蓬,更加心向朱棣这个明王,他非要让齐国并入明国,并其他人也根本反对不了,这才有了之后的齐明合并。
两国最初也只是国土上的合并,政法体系还都是原来的一套,属于是国并但军政却依旧分家,所以之后朱棣才会几次三番的想要让齐系彻底融入明国,从而彻底掌握齐系军阵大权。
这么做必然会动到很多人的利益,阻力自然很大,而朱棣敢这么做的底气就是朱天蓬的支持,只是他也没想到的两国合并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时,朱天蓬这个最大的支持者却突然失踪了。
朱天蓬的失踪,对朱棣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,毕竟朱天蓬不但是他最大的支持者,也是推动齐明彻底合并的最大依仗,他一失踪不但合并大业无法继续,情况反而可能会比合并前更糟糕。
当时朱棣也是许下了很多承诺,除了军权之外,并且还将政权下放,这让安抚住了原齐系的那帮骄兵悍将,但也因此造就了如今军政大权一手抓的齐系军门。
朱棣会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,毕竟当时那种情况,若是不许下重利的话,肯定会有大量的将领率军叛逃。
但让他们当太守且军政大军一起抓的话,那他们就是朱明大旗下的小诸侯,自身利益和朱明高度捆绑之下,自然也就不会叛逃了。
至于大秦那边?众所周知,大秦在敌国将领的策反方面,在金钱方面的付出极为大方,但在权利方面的许诺却颇为吝啬。
要么给军权,要么给政权,绝不可能军政大权一起给,而且还会降两级。
这自然不是嬴昊小气,而是大秦升迁自有体系,若仅仅只靠叛个变,就能凌驾到自己人之上的话,那显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。
况且大秦就算是再怎么大方,也不可能跟朱棣一样,让自己的手下当小军阀,所以若是仅靠利诱的话,自然是无法打动齐系将领的。
当然,朱棣这么做也有着很大的隐患,那就是这些小诸侯依附于朱明吸血,时间久了的话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,甚至倒反天罡。
不过这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,但大秦的威胁却是近在咫尺,所以朱棣才会用隐患如此之大的办法。
事实证明朱棣的判断是正确的,正是因为他当初的果断放权,之后大秦征讨大明时齐系才会如此团结一致对外,否则的话肯定会被策反走一大批的人。
但如今在诸葛亮的连环离间计下,齐系将领对朱棣的不满日益激增,而这也直接打在了朱棣的七寸上。
朱棣人虽不在青南前线,但对于前线的情况却是了如指掌,他本来还想趁着秦军转攻为守之际,乘机扩大战果进一步削弱秦军呢,结果都还没来得及行动呢,仅被诸葛亮一个离间计给搞得灰头土脸。
面对这种人心不稳的突发情况,朱棣在彻底稳定军心,显然是不敢轻易开战的,为此他不但亲临前线进行解释,指天发誓称朱天蓬的失踪跟他没关系,而且大手一挥补上了齐系的损失,这才让暂时消除齐系将领心中的怀疑和不满。
就这样,青南战场陷入僵持,朱棣忙着团结内部,既无心也无力开战,而秦军则因改变战略而停止进军。
不过这样的和平终究是暂时,所以在修整的同时,诸葛亮和苏定方也都在做开战的准备。
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个月,而在这一个月里也同样是大事频发,但最主要的还是四件事:
一是白起攻破濮阳,魏国大都督乐毅自刎,继而兵锋直指定陶。
二是嬴昊攻破许昌,俘虏曹彬,从南北两路对兖西魏军形成包夹之势。
三是经过反复争夺的定陶城,最终还是落入白起之手,西线十余万魏军的退路被断,曹操仅率一万五千骑兵逃回兖东。
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被四面合围的曹仁,内外交困之下,最终还是被迫开城投降,兖西的十万魏军也都投降了秦军。
曹仁的被迫投降,不但对曹魏是晴天霹雳,对于明宋来说也同样是个巨大的打击,尤其是防线存在巨大漏洞的明国。
宋国的防线虽也有漏洞,但总体来说问题不大,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,但明国可就不一样了。
明国北部的青南战线上,足足分布了三十多万明宋联军人,其余的兵力大多又分布在东部沿海,防备周瑜的水军,以至于徐州东部的兵力相对空虚。
曹魏兖西的这十万魏军一投降,曹魏虽还有十余万大军,而但多为新兵,显然没办法将秦军挡在兖东。
秦军若是不计后勤、不计后果的深入腹地的话,完全可以直接杀穿兖东、徐东,既然迂回至徐北地区,然后对青南的宋明联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。
真这样的话,那青南的三十万宋明联军,可就也步了陈留十万魏军的后尘。